完全二叉堆(complete binary heap)

news/2024/5/20 9:18:03 标签: 完全二叉堆, , 优先队列, 数据结构, 算法

优先级队列

在很多具体的应用条件下,我们都只关心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,比如考完试大家首先都是看谁是第一名,谁又是最后一名;比如我只知道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,却不知道后面的第二第三都是什么;比如在操作系统中的诸多算法,都是基于优先级来进行的,像是页面置换算法还有进程调度算法,这个时候总是选出其中优先级最高的页面将它换出,或者优先级最高的进程,让它占用CPU。

支持上面这种操作,即每次只是获得其中取到最值的元素,的抽象数据类型,就是我们这里要讲的优先级队列(Priority Queue)。除了获得其中的最值元素外,优先级队列显然还应该支持元素的动态插入与删除,以及判空操作与获得元素的个数。据此,可以给出优先级队列的抽象类:

template <typename K, typename V>
class PriorityQueue{
public:
	virtual int  size() = 0;
	virtual bool empty() = 0;
	virtual V*   getMax() = 0;
	virtual void insert(K key, V value) = 0;
	virtual void delMax() = 0;
}

优先级队列的实现

可以有很多方法来实现上面定义的优先级队列ADT。例如我可以直接用一个最简单的向量Vector作为优先级队列的底层结构。调用getMax时,就对向量中的所有元素一一遍历,并返回其中的最大值。同理,调用delMax时,首先调用getMax找到这个最大元素,并且将它从向量中移除。很明显,这两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(n)

我们不难找到一种更加高效的底层结构,比如在前面说过的多种平衡二叉搜索树,比如AVL树或者红黑树。根据前面的知识,无论是插入元素还是删除最大值元素,都只需要O(logn)的时间;而为了实现getMax操作,只需沿二叉树的最右侧路径不断深入,直到最后一个结点,它的时间复杂度正比与二叉树的高度,即也是O(logn)

利用平衡搜索树的确可以做到非常高效地实现优先级队列。让我们进一步考察平衡搜索树,在平衡搜索树中,本质上维护了所有元素的一个全序关系,实际上,搜索树的中序遍历正是对应了所有元素的一个有序序列。但是应该注意到,优先级队列并不需要一个这么强的条件,它只是要求每次访问到最大元素就可以了,并不关心最大元素外的其他元素是否是按序排列的。因此,BBST的功能实际上远远超出了优先级队列的要求,而为了维护这些额外的信息也是需要成本的。

因此,或许有更为简单的底层结构,它的维护更为简单,因此上面几个基本操作的成本也要更优于BBST,至少在常系数的意义下。而这就是我们要详细叙述的平衡二叉和左式,其中左式在左式(leftist heap)中做了说明。

>完全二叉的基本概念

>完全二叉的基本概念有两个关键点,即结构性序性

结构性不言而喻,>完全二叉在结构上是一棵完全二叉树。如下图所示:

cb_heap_structure

这意味着,可以简明地利用向量Vector来作为它的底层结构,因为此时父子结点之间的链接关系,可以直接通过它们的秩Rank来体现,而不需要像一般的树结构那样显式地给出链接。具体说来,假设根节点从0开始编号,则对于任意秩为i的节点,它的父节点的秩一定为(i - 1) / 2,它的左孩子的秩一定为2i + 1,右孩子的秩一定为2i + 2(如果左右孩子存在的话)。因此,可以给出下面的宏定义:

#define PARENT(i)     ((i - 1) >> 1)
#define LEFTCHILD(i)  ((i << 1) + 1)
#define RIGHTCHILD(i) ((i << 1) + 2)

序性则是指>完全二叉维护的内部元素的偏序关系,具体说来就是任意节点的值(或者优先级)不小于它的两个孩子节点。即

CBHeap[i] >= MAX(CBHEAP[LEFTCHILD(i)], CBHEAP[RIGHTCHILD[i]]);

很明显,序性是相比于二叉搜索树的有序性弱得多的条件。在序性的前提下,只能保证沿任意一条路径,元素的值是自上而下递减的,而在>完全二叉的左右子树之间,没有任何的大小关系。但是通过序性我们可以得到,>完全二叉CBHEAP[0]是全局的最大元素,这样,只要直接取出顶,就可以实现了getMax函数:

template <typename K, typename V>
V* CBHeap<K, V>::getMax(){
	if(empty()) return nullptr;
	return _elem[0];
}

下面重点阐述如何基于>完全二叉实现优先级队列ADT,即实现其中的insertdelMax函数。实际上,任何数据结构的实现,都必然在于两个方面,即首先利用它的某些内部性质完成相应的功能,比如插入与删除,然后通过有限的调整保证操作之后这些性质仍然是满足的。前面的AVL树是如此,伸展树是如此,B树和红黑树都是如此,这里的>完全二叉也是如此。

>完全二叉的实现

插入接口的实现

由于>完全二叉的底层是采用向量Vector来实现的,为了将一个新的元素插入到向量中,最简明最高效的策略是直接将这个元素放到向量的末尾,这个操作只需要O(1)的时间。但是这样操作以后,序性很可能遭到破坏,因此下面主要讨论如何恢复序性

应该注意到,将一个元素插入到向量的末尾后,只有可能在新插入的元素及它的父亲节点之间不满足序性,而不会影响到所有其他元素,这是因为前面讲到的,的左右子树之间不存在任何的次序关系。

如果新插入的元素和它的父节点之间的确不满足序性,即新插入的元素大于它的父亲节点,为了恢复序性,只需要将这两个元素交换即可。这样一次操作之后,虽然原有的序性得到满足,但是新插入的元素又有可能与它的新的父亲节点之间不满足序性。为此,我们只需要不断地重复交换操作,直到这种冲突不再发生。插入的过程如下图所示:

percolate_up

可以看到,在这种插入策略下,新插入的节点是由下而上不断攀升的,因此这种插入又被称为上滤插入。为了实现上滤插入,可以首先将上滤操作进行抽象,形成一个内部函数,在insert中调用该函数即可。具体的代码如下:

template <typename K, typename V>
void CBHeap<K, V>::percolate_up(int pos){
	entry<K, V> tmp = get(pos);
	while(HASPARENT(pos)){
		if(get(PARENT(pos)) >= tmp) break;

		get(pos) = get(PARENT(pos));
		pos = PARENT(pos);
	}
	get(pos) = tmp;
}

template <typename K, typename V>
void CBHeap<K, V>::insert(entry<K, V> e){
	push_back(e);
	percolate_up(getSize() - 1);
}

容易证明,这种插入策略是正确的,因为每次交换都可以解决原有的序性冲突。虽然这种冲突可能在插入结点与新的父亲节点之间再次出现,但是此时插入结点的高度已经提升了一个单位,并且至多提升到树根,因此至多进行h次交换操作,这里的h为完全二叉树的高度。

在这里,已经可以看出>完全二叉相对于BBST的优势了——对于BBST而言,虽然插入操作也只需要O(logn)的时间,但是正如我们前面也提到过的,平衡二叉树的平衡并非一种绝对平衡,而是相对的平衡,它的树高只是在渐进意义上可以达到O(logn),却往往具有一个比较大的常系数。而对于>完全二叉而言,它的树高就是严格的logn,因此在常系数的意义下是优于BBST的。

删除接口的实现

为了删除中的最大元素,只需要将向量的首元素摘除就可以了,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,如何在摘除首元素后保证序性,即找到一个新的最大元素作为首元素。

首先,为了摘除首元素,是不可能调用向量的pop_front接口的,因为这将涉及到剩下n - 1个元素的整体移动,时间复杂度为O(n)。为此,只需要仿照插入时的策略,将向量中的最后一个元素last_elem填补到首元素,这样就保证了结构性,以及除了新的树根与它的两个孩子节点以外的序性

为了修复树根处的序性,可以将last_elem与它的两个孩子节点进行比较,并且将其中的最大者(堪为父者)作为新的树根,此时树根处的序性将得到修复。但是和插入节点的情形一样,此时序性冲突有可能传递到last_elem的新位置处,此时只需要简明地重复上面的操作,直到这种序性冲突不再发生。删除最大元素的过程如下图:

percolate_down

可以看到,为了调整序性,被放置到树根的末元素是由上至下不断下降的,因此这种删除策略也被称为下滤删除。我们同样可以将下滤操作进行抽象,然后在delMax函数中调用下滤操作来实现delMax函数。具体的代码如下:

template <typename K, typename V>
int CBHeap<K, V>::proper_parent(int pos){
	if (!HASLCHILD(pos)) return pos;
	if (!HASRCHILD(pos)) return get(pos) >= get(LCHILD(pos)) ? pos : LCHILD(pos);
	int proper = get(pos) >= get(LCHILD(pos)) ? pos : LCHILD(pos);
	return get(proper) >= get(RCHILD(pos)) ? proper : RCHILD(pos);
}

template <typename K, typename V>
void CBHeap<K, V>::percolate_down(int pos){
	entry<K, V> tmp = get(pos);
	for(int p = proper_parent(pos); p != pos; p = proper_parent(pos)){
		get(pos) = get(p);
		pos = p;
		get(pos) = tmp;
	}
}

template <typename K, typename V>
entry<K, V> CBHeap<K, V>::delMax(){
	entry<K, V> max = get(0);
	_elem[0] = _elem[_size-- - 1];
	percolate_down(0);
	return max;
}

上滤插入一样,容易证明下滤删除策略的正确性,因为这种下滤至多只会进行h次,h是完全二叉树的树高。因此,删除最大结点的时间复杂度仍然是O(logn)

批量建

很多具体的应用场景中,初始的输入都是成批给出的,此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,如何高效地将这些初始的数据组织成一个>完全二叉,也就是这里的批量建问题。

蛮力算法

实际上,这个问题可以借助上面已经实现的insert接口快速地解决。为了将n个初始给定的元素组织成一个>完全二叉,只需要对这n个元素依次调用insert函数即可,于是形成了下面的代码:

template <typename K, typename V>
void CBHeap<K, V>::heapify(entry<K, V>* elems, int n){
	for(int idx = 0; idx != n; ++idx)
		insert(elems[idx]);
}

这种实现方法虽然简单,性能却比较糟糕。根据上面的分析,每次调用insert函数的时间复杂度为O(logn),这样,将n个元素组织成一个>完全二叉需要的时间成本为O(nlogn),而在相同的时间内,已经可以对这n个元素做一个全排序了,我们这里却只得到了一个偏序关系,可见,这里的批量建算法是还有提升的余地的。

进一步考察这里的蛮力算法,可以看到,将所有的输入元素都组织成一个向量之后,第一次将一个元素插入到空当中,即形成了一个规模为1的;接下来插入第二个元素,等价于对向量中的第二个元素进行一次上滤操作percolate_up,于是形成了一个规模为2的;以下同理,再对接下来的元素进行上滤,形成一个规模为3的

因此,这里的蛮力算法,其实是等价于将向量中的每一个元素,依次调用一次上滤操作percolate_up,就可以使之成为一个>完全二叉。每个元素上滤的成本正比于它的深度,设最终>完全二叉的高度为h,所以蛮力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

2 × 1 + 2 2 × 2 + ⋯ + 2 k × k + ⋯ + 2 h × h = ( h − 1 ) × 2 h + 1 + 2 = O ( n l o g n ) 2\times 1 + 2^2\times 2 + \cdots + 2^k\times k + \cdots + 2^h \times h = (h - 1)\times 2^{h + 1} + 2 = O(nlogn) 2×1+22×2++2k×k++2h×h=(h1)×2h+1+2=O(nlogn)

与上面分析的结论一致。

Floyd算法

首先来考虑一个问题,对于两个给定的,和任意一个独立的节点,如何将它们组织成一个更大的

实际上,这个问题已经在前面有过讨论了——在删除最大节点的算法中,不正是将向量末尾的节点作为新的树根,然后将该节点与左右子树两个进行合并吗?因此,只需要将两个给定的分别作为独立节点的左子树与右子树,然后对独立节点调用一次下滤操作percolate_down就可以了。

我们可以将上面的讨论推广到批量建算法当中。首先需要明确,单个节点本身也形成一个>完全二叉,满足结构性序性。为了将所有的输入元素组织成一个>完全二叉,首先仍然将它们组织成在一个向量当中,并且将它视作一棵完全二叉树,在初始状况下,只有树的所有叶节点各自构成一个规模为1的>完全二叉。为了将这些>完全二叉合并成一个更大的>完全二叉,首先对于完全二叉树中的最后一个内部节点调用上面的合并算法,此时该节点连通它的孩子节点将构成一个更大的,此后只需要自后向前不断重复上述过程,就可以将各个子逐层合并,最终序性将在全局得到恢复。这就是Floyd算法,它的代码如下:

#define LASTINTERNAL(n) PARENT(n - 1)

template <typename K, typename V>
void CBHeap<K, V> heapify(entry<K, V>* elems, int n){
	copyfrom(elems, 0, n);
	for(int idx = LASTINTERNAL(n); idx >= 0; --idx)
		percolate_down(idx);
}

Floyd算法进行分析,每一个内部节点,都将调用一次percolate_down函数,它的成本正比于每个节点的高度,因此整体的时间复杂度应该取决于所有内部节点的高度总和。假设完全二叉树的高度为h,则Floyd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:

h × 1 + ( h − 1 ) × 2 + ⋯ + ( h − k ) × 2 k + ⋯ + 1 × 2 h − 1 = 2 h + 1 − h − 2 = n − l o g ( n ) = O ( n ) h \times 1 + (h - 1)\times 2 + \cdots + (h - k)\times 2^{k} + \cdots + 1 \times 2^{h-1} = 2^{h + 1} - h - 2 = n - log(n) = O(n) h×1+(h1)×2++(hk)×2k++1×2h1=2h+1h2=nlog(n)=O(n)

可以看到,Floyd算法和蛮力算法相比,蛮力算法是每个节点都调用一次上滤操作percolate_up,而Floyd算法是每个节点调用一次下滤操作percolate_down,而这就导致了它们性能上的巨大差别。具体说来,上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正比于节点的深度,而下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正比于节点的高度,对于>完全二叉中的所有节点,大部分都是处于底层的节点,它们的高度较小而深度较大,因此Floyd算法就是让多数节点的操作较快,而蛮力算法则是使多数节点的操作更慢,这就是它们性能上差别的本质原因。实际上,Floyd算法就类似于Huffman树的思想——使处于底层的多数节点具有更小的权重,或者更快的操作。

排序

的一个具体的应用就是排序算法。它的本质其实就是选择排序SelectSort,只是在选择当前最大元素的过程中,调用了getMax函数,使得一次选择的时间消耗减少了。因为太简单,这里就不多叙述了。


http://www.niftyadmin.cn/n/817028.html

相关文章

Locust 运行模式

Locust web模式 Locust默认使用该方式启动&#xff0c;启动后在本机打开http://localhost:8089/或http://[::1]:8089&#xff0c;可以看到Locust WEB页面&#xff0c;设置并发用户数及每秒请求数后即可开始性能测试。 Locust no-web模式 命令行运行 Locust 测试&#xff1a; lo…

左式堆(leftist heap)

堆合并 堆合并是指&#xff0c;对于任意两个堆&#xff0c;将其合并为一个更大的堆&#xff0c;如下图所示&#xff1a;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&#xff0c;我们可以首先进行一些初步的尝试。 简明的插入策略 最简明的思路&#xff0c;无非是将一个堆中的元素&#xff0c;逐个删除并…

mysql百万级全文索引及match快速查找

建立全文索引的表的存储引擎类型必须为MyISAM 问题是match against对中文模糊搜索支持不是太好 新建一个utf8 MyISAM类型的表并建立一个全文索引 &#xff1a; CREATE TABLE articles ( id INT UNSIGNED AUTO_INCREMENT NOT NULL PRIMARY KEY, title VARCHAR(200), …

哲学家就餐问题及其实现

哲学家就餐问题描述 哲学家就餐问题是指&#xff0c;有五个哲学家围坐一桌&#xff0c;每两个哲学家之间都有一只叉子&#xff0c;一共有五只叉子。每个哲学家都只有两个动作&#xff0c;即思考和就餐&#xff0c;哲学家思考的时候不需要任何的资源&#xff0c;但只有同时拿起…

Appium启动app

首先要获取包名&#xff0c;然后获取launcherActivity。获取这两个关键东西的方法很多&#xff0c;这里就不一一多说&#xff0c;小伙伴们可以各显神通。小编这里主要给大家推荐一个sdk自带的实用工具aapt. aapt即Android Asset Packaging Tool&#xff0c;在SDK的build-tools…

进程管理(5):死锁

死锁的基本概念 为什么会发生死锁&#xff1f; 其实在前面进程管理的总结中&#xff0c;已经多次出现了死锁的概念&#xff0c;比如在信号量机制中&#xff0c;如果信号量使用不慎&#xff0c;就会出现死锁。实际上&#xff0c;在现实生活中&#xff0c;死锁现象也经常会出现&a…

盒子模型之CSS3学习--边框(Border)

盒子模型之border 边框相关属性 border-width 控制边框的大小  用长度赋值 border-style 控制边框的样式  none 没有边框  solid 实线  dotted 点线  dashed 虚线  double 双线条 border-color 控制边框的颜色  四种颜色表示法 border-top 控制上边框的…

串匹配之kmp算法

字符串匹配问题是算法中的常见问题&#xff0c;即对于一个较长的文本串T&#xff0c;以及一个较短的模式串P&#xff0c;返回模式串P在文本串T中是否出现&#xff0c;或者首先出现的位置&#xff0c;或者所有出现的位置。实际上&#xff0c;在实际生活中&#xff0c;具有大量的…